健身秧歌课程教学大纲

2015-11-25 17:01:45
初级班
        秧歌起源于中国唐代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,是一种群众自娱性民间舞蹈活动,以其火红热烈的场面和情趣盎然的风采得到历代人民的喜爱。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东北秧歌、山东秧歌、陕北秧歌、河北秧歌等。
        以科学的健身方式指导群众、服务群众,大力推广群众喜闻乐见、普及面广、民族传统性强、群众参与热情高的健身秧歌是老年大学服务于民众、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具体举措。
一、教学目的与要求
        1.普及、推广和提高健身秧歌的有关知识与技能。
        2.强身健体、自娱自乐、陶冶情操、服务社区。
        3.组织文化交流,提高人文修养,促进社会和谐。
        4.通过学习,让学员了解秧歌舞的起源、种类以及基本常识与发展。掌握秧歌舞的舞曲“走、扭、摆”的舞态 和“平扭步、十字步、小踢步、三步一退步、跳扭步、横扭步”等基本舞步的不同特点,并能够随着音乐节奏比较熟练地展示每只秧歌的优美舞姿。
二、学制与课时
        健身秧歌初级班学制为2年。共4个学期,每学期32课时(16周*2),合计128课时。
三、教材使用
        教材采用国家体育总局推广的健身秧歌第1—5套规定套路以及北京新秧歌、海派秧歌、河北秧歌及自选秧歌等,以满足不同层次学员的需求。
四、教学原则和方法
        1.做到由简到繁,易难结合,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。
        2.以课堂教学为主,倡导学员做到八个字;“多学、多练、多看、多问”。
        3.采用先教手的舞法,再教脚的步法,讲究身体协调,结合队形变化。并留出时间让学员自练、合练、发现问题、纠正错误、分组表演和复习、巩固的多种教学方法。以表扬为主,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。   
五、教学内容安排:
第一学期
国秧第一套、海秧第一套加形体。
第二学期
国秧第二套、海秧第二套加形体。
第三学期
国秧第三套、自选秧歌加形体。
第四学期
国秧第四套、自选秧歌加形体。
 
提高班
        秧歌起源于中国唐代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,是一种群众自娱性民间舞蹈活动,以其火红热烈的场面和情趣盎然的风采得到历代人民的喜爱。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东北秧歌、山东秧歌、陕北秧歌、河北秧歌等。
        以科学的健身方式指导群众、服务群众,大力推广群众喜闻乐见、普及面广、民族传统性强、群众参与热情高的健身秧歌是老年大学服务于民众、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具体举措。
一、教学目的与要求
        1.普及、推广和提高健身秧歌的有关知识与技能。
        2.强身健体、自娱自乐、陶冶情操、服务社区。
        3.组织文化交流,提高人文修养,促进社会和谐。
        4.通过学习,让学员了解秧歌舞的起源、种类以及基本常识与发展。掌握秧歌舞的舞曲“走、扭、摆”的舞态 和“平扭步、十字步、小踢步、三步一退步、跳扭步、横扭步”等基本舞步的不同特点,并能够随着音乐节奏比较熟练地展示每只秧歌的优美舞姿。
二、学制与课时
        健身秧歌提高班学制为2年。共4个学期,每学期32课时(16周*2),合计128课时。
三、教材使用
        教材采用国家体育总局推广的健身秧歌第1—5套规定套路以及北京新秧歌、海派秧歌、河北秧歌及自选秧歌等,以满足不同层次学员的需求。
四、教学原则和方法
        1.做到由简到繁,易难结合,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。
        2.以课堂教学为主,倡导学员做到八个字;“多学、多练、多看、多问”。
        3.采用先教手的舞法,再教脚的步法,讲究身体协调,结合队形变化。并留出时间让学员自练、合练、发现问题、纠正错误、分组表演和复习、巩固的多种教学方法。以表扬为主,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。   
五、教学内容安排:
第一学期
国秧第五套、河北秧歌加形体。
第二学期
北京新秧歌(1)、海秧第五套加形体。
第三学期
北京新秧歌(2)、自选秧歌加形体。
第四学期
北京新秧歌(3)、自选秧歌加形体。
        以上内容均可在秧歌教材中索取,可以视情调整,灵活掌握,机动安排。
 (汤亚均  执笔)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