歌咏提高课程教学大纲

2015-11-25 16:59:17
        声乐教学是一种素质教育,既体现了“老有所学”,即在音乐素养和实践上有所提高,同时也体现了“老有所乐”,即寓教于乐、陶冶情操、热爱祖国、热爱生活、增进健康的特点。教学既要普及基础知识,也要满足渴求较高知识的学员。
一、教学目的与要求
        提高班仍以学唱歌曲为主,歌曲体裁除齐唱、独唱、小合唱外,并增加一些轮唱和二部合唱;并在声乐知识上对气息、共鸣、吐字、表情等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提高。在歌唱的技能、技巧上能有更大的进步,在乐理知识上能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,在识谱能力上有更好的驾驭能力,在表达歌曲的内涵和意境上能有所体会。在歌唱时增加对美的感受,从而力求做到“字正腔圆”、“声情并茂”。
二、学制与课时
        学制为2年,共四个学期,每学期16周(32课时),共计128课时。
三、教材使用
        自编《歌曲教材》
四、教学原则和方法
        1、每个学期侧重某一方面,根据学员的不同情况灵活掌握。音乐教学更注重实践,所讲的乐理和声乐知识都必须让学员在演唱中去运用和掌握。
        2、要求比较宽松的环境,有些理念要反复讲解,技能技巧要反复练习。
        3、教师要有敬业精神,要有爱心和耐心,教态要亲切和气,要用充满情感的范唱去感染学员,以引起对所学歌曲的兴趣。
        4、教歌的同时,有机地讲解音乐常识、声乐知识和乐理知识(包括视唱练耳)。从而提高音乐素养。
五、教学内容安排
第一学期   
        学会10首左右歌曲和1-2首二部合唱歌曲。结合学唱歌曲,加深对基础乐理的理解和掌握。熟悉各种节奏型的组合,并在视唱时熟练掌握。在声乐技能技巧方面,对气息的掌握上,能进一步在“稳”“劲”和气息的流动性上多下功夫。

第二学期 
        学会10首左右歌曲和1-2首二部合唱歌曲,乐理知识:对三连音、切分音等特殊节奏型和装饰音等能熟练掌握。声乐知识:加深理解发声的科学理念,并在声音的“松”“通”“透”上下功夫。

第三学期
        学会10首左右歌曲和1-2首二部合唱歌曲,乐理知识以“音程”、“和弦”为主线,了解声音的“协和”及“不协和”的概念,结合对“合唱”理念的初步认识,为练好合唱打下基础。声乐知识:咬字和吐字的知识和练习。

第四学期
        学会10首左右歌曲和1-2首二部合唱歌曲,:乐理知识:“调”和“转调”的概念,简易转调的练习。声乐知识:歌唱时的“表情“掌握。了解声乐技能技巧的最高境界是:这些技巧都应成为“下意识”状态;歌唱时,这些技巧都是为阐释作品内容服务而不是为了炫耀“声音”的。
 (顾宝泉  执笔)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