话说无锡历史上著名的“鸿山”
2016-01-21 14:32:09
无锡梅村东北五里外有一座鸿山,传说此山曾产铁矿,最初叫铁山。据清乾隆《金匮县志》记载:“鸿山,本名皇山,又名梅里山。高十丈,山有泰伯墓,土人皆称吴王墩者也”。据《铁山情乡》载,为纪念东汉高土梁鸿在此山隐居,唐代起改称为鸿山。鸿山历史底蕴深厚,山间古迹较多,文化远源流长。此山虽不大,旧有“鸿山十八景”。多数景点是与泰伯、梁鸿的遗迹有关,最主要的遗迹景观有泰伯墓、鸿隐堂等;明朝江南才子文徵明《九日登皇山》诗云:“秋满皇山菊正开,携壶挈伴踏苍苔,梁鸿宅里寻高迹,泰伯陵间看德碑”。
泰伯墓:相传泰伯奔吴,立国、建都,在位49年,寿终后葬在铁山,人们把铁山改称为“古皇山”,俗称“吴王墩”。据《吴氏大统宗谱》与《句吴史集》载:东汉永兴二年〔前154年〕,桓帝诏令吴郡太守糜豹修建梅里泰伯庙和皇山泰伯墓。配居民50户,守卫墓地。晋明帝太宁元年〔公元323年〕在墓南30步添建庙宇。以后历代修葺。唐太宗贞观十三年〔公元639年〕,下诏重修扩建泰伯门殿,并遣礼部尚书韩太冲著作佐郎童显致祭泰伯墓。后传至元末、明初,遭倭寇侵犯,屋宇焚烧殆尽。明朝时又多次加作修葺。清康熙十三年〔公元1675年〕,无锡知县吴兴祚重修泰伯墓。清康熙四十四年〔公元1706年〕,圣驾南巡,驻苏州行宫,御书“至德无名”匾额,赐庙供奉。清乾隆三年〔公元1738年〕,金匮知县王允谦“请帑重修”,更建享堂墓门。乾隆帝为庙御书“三让高踪”匾额。自东汉为泰伯修墓立庙以来的1800余年中,虽历代修葺共达30余次,但久经苍桑。解放后,尤其是1982年,泰伯庙和泰伯墓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,1983年,两级政府拨款重新修复。古皇陵墓区前为月牙池,池北是棂星门、石坊门中刻“至德墓道”,中门上悬“三让高踪”匾额。再上为祭台、月台。月台中有碑亭,刻泰伯墓等古迹,泰伯古皇陵目前已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。
1999年,原锡山市鸿声镇政府经上级批准,对泰伯墓陵区进行全面整修和扩建。从原占地三亩扩至二十三亩,新的皇陵景区有香花石桥、石牌楼、石人石兽、御碑亭、仰止阁,以及宗会堂、怀德堂、碑廊等。整个皇陵基本上恢复唐代盛世时泰伯墓原貌。历代民间赞颂:“西有黄帝陵,东有泰伯墓”。
泰伯是一位历史上有功绩的伟人,当地百姓世世代代称他为“让王”、“让皇爷”,孔子称他为“圣德”,司马迁称他为“世家”。
每逢农历正月初九〔泰伯的生日〕和清明时节,为了纪念这位开辟江南的先祖,这一带乡民们都要来到泰伯庙和古皇陵祭奠和瞻仰,这已成为江南无锡梅村、鸿声一带千年的习俗。
近年来,无锡一年一届举办的中国(无锡)吴文化节大型活动,隆重地为祖先进行祭拜,弘扬、传承先祖的创业精神,使众多的海内外吴氏宗亲来锡桑根溯源,也吸引了很多的中外旅游者及文化人士前来观摩,共同感受吴地文化的深刻内涵。
鸿隐堂:又名铁山寺,鸿山寺,原为东汉高士梁鸿与孟光隐居的故宅。据《铁山情乡》载:东汉永和元年〔公元136年〕将宅改为祠。
唐太宗贞观十三年〔公元639年〕梁鸿祠改建为前后两进,大殿为《遁栖堂》,堂中供着梁鸿与孟光夫妻神位,后殿原是梁鸿的读书处,名曰:《香宝堂》,堂上供着梁鸿在北邙山题写的《五噫歌》。在唐高宗永徽元年〔公元650年〕为了纪念梁鸿生前的功绩,把古皇山更名为鸿山。
唐中宗嗣圣元年〔公元684年〕在梁鸿祠前增造一座新殿,殿中塑着“三世佛”像,并将“梁鸿祠”改名“鸿山寺”。
北宋政和元年〔公元1111年〕,地方名人陈天兴与诗人欧阳子发起捐资修葺后又改寺为祠。诗人欧阳子在堂上题诗一联:“隐德居句吴,千古溪山成胜地;名贤遗大汉,一室琴书乐性天”。同时在西壁上题写了一首《迎神歌》,歌曰:“云山秀美兮苍苍,溪水清沦兮泱泱,缅伟人兮溯北邙,伤登歌兮怀帝京,保明哲兮善退藏,仰高风兮凌虚翔,乐琴书兮岁月相忘,依井臼兮嘉耦相将,铁山改名兮锡溪号梁,句吴感化兮百世流芳,念砚德兮烝尝,瞻道貌兮激昴,褰蕙帷兮曳荔裳,椒有馨兮苾有香,格英灵兮香宝堂”。
据《铁山情乡》又载:明代嘉靖五年〔公元1526年〕,文待诏徵明游鸿山时云:“梁高士隐於此山,山以鸿名,而梁鸿之流寓本邑无疑也”。
据《梁隐堂内碑》记载:清康熙三十六年〔公元1649年〕前后扩建殿堂四进十八间,头殿供奉“白衣大士”,大殿供奉“三世佛”,又把“鸿隐堂”改名为“铁山禅寺”。
据《无锡市志》记载:清嘉庆十五年〔公元1810年〕和咸丰九年〔公元1859年〕两次重修,原有殿堂4进18间,主殿塑有梁鸿、孟光像,上悬文徵明所书‘鸿隐堂’匾。两边抱柱悬欧阳子所书写对联,壁间有《五噫歌》、《梁鸿传》等刻石。
1983年, 鸿隐堂被原无锡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从1989年起历时两年修葺。殿堂两进,山门一座,并在堂前山门处西侧立《碑亭》,大殿上由泥塑大师柳家奎重塑了梁鸿与孟光夫妻像,恢复了明代文徵明题写的“鸿隐堂”匾额和欧阳子撰写的抱柱联。为了颂扬高士隐迹,把“铁山寺”复原为“鸿隐堂”。目前,铁山寺已重建于鸿隐堂西侧,而鸿隐堂已破旧不堪有待重新修葺。
汉代高士梁鸿所作一曲《五噫歌》,风云当时,流传千古。据《后汉书•梁鸿传》:〔梁鸿〕因东出关,过京师,作《五噫歌》曰:“陟彼北芒兮,噫!顾瞻帝京兮,噫!宫阙崔嵬兮,噫!民之劬劳兮,噫!辽辽未央兮,噫!”歌词大意是:登上高高的北邙山呵,唉!俯览富丽的帝王都呵,唉!宫殿多么高耸宏大呵,唉!老百姓是多么劳苦呵,唉!那是永远没有尽头呵,唉!这是一篇忧国忧民的杰作,《五噫歌》五句成诗、五句同韵、五韵同字、古诗中也是罕见,在文学史上也有相当的地位。
毛泽东把汉代高士梁鸿看作硬汉。1959年3月2日,毛泽东在郑州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,集中讲了“梁鸿余热不因人”的故事。他说,东汉有个梁鸿,“举案齐眉”就是讲他的故事,他有个老婆叫孟光。他们穷得要死,给人舂米度日。有一个人对他说:“我这里有火,你用它来烧饭吧。”他说:我“小子鸿,不因人热者也”。你有热,我不沾光。这个人后来到了无锡,成了经学家。这个人是硬汉。
毛泽东还曾用“梁鸿余热不因人”的典故来教育自己的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。据毛泽东的英文秘书林克回忆:1959年6月3日清晨,毛泽东刚刚起床,就跟我讲起梁鸿“不因人热”的故事。毛泽东说:过去我跟孩子们讲过这个故事,但他们年幼,没有懂得我的意思。我领会主席是借这个故事,鼓励自己的子女和年轻人,要有志气,不依靠他人,而要独立自主,自立自强,艰苦创业。
旧时,无锡民间还流传一曲民歌:“梁鸿孟光到梅里,隐居江南浚梁溪;鸿山脚下传耕织,举案齐眉好夫妻”。无锡的别名称“梁溪”,无锡有名的“梁溪河”,无锡“鸿声”等地名,这都是为纪念东汉高士梁鸿而提名。
据无锡梅村养老院百岁老先生邹鹏回忆说:八十年代,他接待日本民间考察团参观鸿隐堂时,日本代表赞美说:“日本的家庭夫妻,民间恩爱礼节是向梁鸿孟光学习传过去的”。日本民间人士对梁鸿孟光历史的研究,其深入程度使我们感到惊讶!
鸿山十八景中还有:望虞亭、梁鸿墓、香宝堂、鸿泉井、涤砚池、洗心轩、朱砂潭、石滩、月影石、试剑石、白龙洞、眼空台、天泉池、龙娘庙、石壁、放鹤台。鸿山十八景之外,民间还流传着鸿山小八景有:牛角亭、迎晖阁、僧尼石、白蛇墩、鸳鸯河、上书亭、滑石洞、禁碑亭。若进一步发掘、修复、利用鸿山的遗迹与景观,统一规划,配套完善,这些旧时遗迹与景观将枯木逢春。鸿山是一面“多棱镜”,折射着历史人文、名人轶事、古迹遗存、故事传说、民俗风情等等,鸿山这颗著名的历史文化明珠更加璀璨;一定能得天独厚,成为令人瞩目的旅游胜地。(市人大 周炎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