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书“美容术”

2016-09-13 09:36:40


春秋时期,闵子骞进孔府求学之后不久,原本蜡黄、干枯的脸色,居然变得红润起来。孔子觉得很奇怪,便问其原因,闵子骞回答道:“我原本生活在穷乡僻壤,只因敬慕先生的才学,来到这里学习做人治国之道,心里十分快乐。以前,我一看到那些达官贵人坐在豪华的车上,前呼后拥,龙旗飘飘,威风凛凛,好不令人羡慕。于是,两种情形时常在我脑子里打架,搅得我寝食难安,脸色干枯。现在,由于我接受了老师的教化,精读做人治国之书,懂得的道理日益增多,也能辨别是非了,所以那些“龙旗”之类的东西,再也不会搅乱我读书、快乐求知的心境了,心里平静、干净了,脸色自然就红润起来了。”(摘编自《韩诗外传》)倍受国共两党首脑蒋介石,毛泽东推崇的晚清史上了不起的人物曾国藩也说过:“书味深者,面目粹润”。意识是说善读书,深得书中真谛之人面容自然纯粹温润。


读书能美容,就是把读书当作一种享受,静下心来读书,心无旁骛……读书美容的前提是明理。首先得看读书人追求、寻觅的是什么样的道理。有些所谓的道理,看上去冠冕堂皇,说出来掷地有声,甚至,被许多读书人推崇,却并不是真能让人修成正果的真理,而是腐蚀心灵的毒饵。如沿袭了数千年的“学而优则仕,货与帝王家”,成“人上人”,住“黄金屋”,拥“颜如玉”,食“千钟粟”而光宗耀祖……大凡中华古今的读书人,特别是出身贫寒的读书人,都极难跳出这样的人生奋斗历程。他们即便“吃得苦中苦”终于成了“人上人”,然而,能富贵腾达后不忘本,仍记住自己曾出身寒门,极应该在位尊权重之后多为贫苦百姓营造福祉之人,实在是凤毛麟角。能不被名利诱惑、膨胀的私欲完全吞噬了良心良知,虽庸庸碌碌平安度过余生,也已算是不错的结局了。以往,笔者总是在想:为什么中国封建皇朝数千年中,常是从万众挑一出来的700多名状元郎,却很少有出类拔萃、有口皆碑的造福桑梓的栋梁之才。现在我终于找到答案了。


读书明理,关键在于读书想明什么样的理,用句通俗的话来说,读书的目的决定读书人读书的最终成果。如仅为谋一己之私利而读书,恐怕读的书越多,懂得的“理”越多,损人利己的技艺也就会越精,即便是世人公认的道理、真理,不过也是他们需要时,蒙骗世人的金字招牌,更是他们营私舞弊,贪赃枉法,祸国殃民的遮羞布。现时,那些前腐后继,不断被绳之以法的贪官污吏们,他们之中的许多人还不都是堂而皇之的“读书人”,几乎都拥有着研究生、硕士、博士、专家、学者、院士等种种“迷人”的头衔。


还是闵子骞说得好,读书“精读做人治国之书”。这犹如品一杯香茗,啜之沁人心脾,思之意蕴深邃,再品则意境升华,情操怡然,儒雅而致远……于是“心里平静,干净了,面色自然也红润起来了”。其实,无论你身在何处,只要你坚持阅读,当你打开书本之时,你就走在人生修行的路上了!你将收获的又何止是闵子骞般面色红润!说不定还能“读”出一身超凡脱俗的仙风道骨。当然,这还得有个前提是:好读书,读好书才是人生恒久的美容术。(滨湖  廖国平)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