陪母亲过“五一”
2015-12-21 16:25:28
今年母亲88岁高寿,长期生活在常州,五一节前,我约好她来无锡我家小住几天,她十分高兴。原因有几个:一是她瘦弱,仅91斤,出门已不便,这次由我姐陪着她来,她已6年没来家乡;二是我搬迁新居后,她从未来看过;三是听说有汽车去接她,可免乘火车两头劳顿之苦。
早餐虽是稀饭,却很配她的胃口,母亲吃的很少,饭量很小,但配上煎馄饨、腌皮蛋、腌百页、红腐乳、咸秧草、煮鸡蛋、紫薯、芋头等吃得蛮开心、舒服。上午,电视机开在锡剧频道,她看了近一个小时的锡剧,回味了乡音、乡土、乡貌。中午,约好她的弟弟、二个姑姑一起聚聚,四位老人平均年龄86岁。离家去饭店前,母亲居然高兴地连续清唱了二只老歌:“夜上海”(老电影“长相思”插曲,周璇原唱)和“蔷薇蔷薇处处开”,兴致不减,连唱二首后再接唱“十五的月亮”,虽然这首歌词有一半唱得不准确,但音调落在节拍上,很有韵味,孙女全程录了下来,留下了非常珍贵的一幕。母亲带着我们长大,吃过她烧的菜,穿过她洗的衣,看过她留的纸条,却从未听过她的歌!这歌像是岩浆底层喷出来的火浆,也像是二泉池里汩汩流出来的清泉,更像是大漠深处泻出来的沧桑……
中午时分,四位老人在我的提议下,在餐桌上又共同合唱了前二只老歌和“在松花江上”,我叔叔还哼起了评弹开篇蒋月泉的“蒋调”——宝玉夜探,众人拍手称好。一时忘了用菜,忘了年纪,忘了过去,只记今天,只记“五•一”,只记开心……我看到了老人的欢乐,我见到了母亲的微笑。随着母亲年岁的增大,我们做子女都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担忧,她长期患有心脏病,怕吃冷的水果,总需要身边有人陪伴,在常州身边的姐姐、哥哥尽心地照顾着她,唯独我远离母亲,尽孝太少了,此时,略尽绵薄之心,让母亲到我家小憩几天,让我与她拉近些距离吧。母亲从常州带来了大麻糕,这大麻糕是常州有名的风味点心,皮薄酥重,吃到嘴里,记在心里,吃惯了无锡的油面筋、酱排骨,难得尝尝大麻糕,我尝到了久远的香味、久深的“娘心”……儿行千里,也离不开妈的温暖,有妈的孩子像块宝。
梁实秋在散文《粥》里曾写到母亲煮粥的情节:“我母亲若是亲自熬一小薄铫儿的粥,分一半给我吃,我甘之如饴。薄铫儿即是有柄有盖的小砂锅,最多煮两小碗粥,在小白炉子的火口边上煮……水一次加足,不半途添水,始终不加搅和,任它翻滚,这样煮出来的粥,黏和,烂,而颗颗米粒是完整的,香。”现在梁实秋时代已逝,该是我煮粥给母亲吃了。明晨,我会起早走进厨房,回报母亲薄薄的一碗稀饭,找回心的抚慰。
明年,“五•一”我还来常州接您老人家。我从您的笑声和苍老中体会到山的厚重,而这正是我人生的根基。
(无锡市建设局 杨庆鸣)